如果我能早點實踐的9個工作習慣,減少大腦的過度運作與無止盡的心理焦慮

最近跟朋友聊天時,我們討論到現在的生活似乎比以前更忙碌。隨著資訊傳遞的速度加快和資訊量的增加,加上生活中擔負的角色和責任,我們逐漸感受到焦慮和工作做不完的壓力,這些都對我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造成了影響。時間似乎永遠不夠用,我們似乎沒有停下腳步的一天。

你是否也曾經和我一樣遇過類似的情況?

  • 做a的時候想bcd,有許多的待辦,深怕自己忘記,一直在擔心
  • 過多事情在思考,讓專注力常會飄走,又需要花更多的心力轉移回來
  • 很想完成某一件事,卻遲遲無法進展—這可能是我最嚴重的心理糾結:拖延
  • 訊息量好多需要不斷消化
  • 時常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

上面五個情境,是不是時常在我們的日常發生,經過不斷地的努力與調整,我有了一些實際操作過後很不錯的心得,將與你分享:

以下是歸納的9點整理:

  1. 配合自己的精力:每個人的生理時鐘很不一樣,像我在一早精神最好,於是早起就開始專注在急需動腦的事,到了下午容易昏昏欲睡體力較差。因此在下午則安排比較勞動力的工作。
  2. 排序最想做的事:每天一開始就把最重要的1件工作完成,接著做作次要的事,利用空檔時候做比較不需要花腦力的事。
  3. 規劃規律的時間表:固定時間作固定的事(比如運動、寫作、作甜點、與家人朋友聚會等),除了養成習慣,也可以減少不確定帶來的緊張。
  4. 使用番茄鐘:讓時間具體化,可以讓我對時間有感覺,知道時間的有限性,因此可以更加專注,一次只做一件事。比如每40分鐘專注、接著休息10分鐘,幫助我提高專注力。
  5. 設定合理的目標:任何事情不過頭,我很容易在一開始低估事情的困難度,尤其是我不熟悉的領域,其實更要保留容錯的時間彈性。而假如我設了一個很高的目標,則可能因為過度的自我要求,容易在短期間內把熱情消逝殆盡,或許就無法看見持續下去的光景,這樣會很可惜。
  6. 運用輔助工具減輕記憶負擔:如心智圖和Notion等工具,幫助我累積思考、靈感和學習,連結與疊加曾經思考的脈絡。
  7. 留意拖延和完美主義:理解拖延和完美主義背後的心理原因,除此之外,常常想起初衷對照,也是很好釐清是什麼困住了自己無法前進的入口。
  8. 親近大自然,關注身心健康:安排休息充電、好好的吃飯、睡覺、時常靠近大自然。睡前保留腦袋關機休息的緩衝時間,也會睡得比較好。
  9. 找到適合自己的步調:能夠更加穩健的朝理想的自己前進,這樣能夠走得比較長久。

如果你也有類似經驗,或有不錯的做法,歡迎來信與我分享你的故事喔。

延伸閱讀

想要成為甜點師嗎?少走彎路,3大面向帶你思考是要增加生活趣味,還是要當成志業